產地去九宮格會議市場“小支點”撬動蔬菜產業“大發展”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達州市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內,當地菜農正在銷售南瓜。 受訪者供圖

在川東腹地達州,廣袤的農田阡陌縱橫,一畦連著一畦的蔬菜正沐浴著陽光肆意生長。達州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加之渠江流域的肥沃沖積土,有著蔬菜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然而,過去由于本地蔬菜產量有限,吃菜難、菜價高成為困擾達州市民的一大難題。2006年開始,達州市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推動規模化種植,市民“菜籃子”日益豐富。但蔬菜種植發展起來了,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如何將蔬菜順利銷售出去,成為擺在眼前的又一挑戰。

為讓蔬菜適銷對路,近年來,達州以產地市場建設為切入點,培育流通主體、推動產業升級,建立了內供、外銷的流通體系,不僅實現大宗蔬菜周年均衡供應,也讓達州成為川渝地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田頭變市場,蔬菜流通“加速跑”

凌晨三點,達川區雙廟鎮蔬菜現代農業園區內已燈火通明。來自江西撫州崇仁縣的種植戶姚麗平和幾名幫共享空間工頭戴頭燈,穿梭在大棚間,熟練地采摘著小白菜。他們手腳麻利,不一會兒,一筐筐小白菜便堆滿了大棚的一角。這些小白菜有的當場賣給前來收購的采購商,有的則裝車后送往批發市場。

“最近小白菜大量上市,棚里的小白菜一天一采,每天能收一兩千斤。”十年前,姚麗平看到達州優越的區位條件,決定在此承包土地種菜。“小白菜畝產6000斤左右,一年可以種6-7茬,按照每斤一塊多錢的價格,每畝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姚麗平笑著算起了豐收賬。

每天上午,這片蔬菜園區便搖身一變,成了銷售市場。來自達州當地及周邊市縣的收購商熙熙攘攘,穿梭在各個基地間,挑選著心儀的蔬菜。“在這里采購特別方便,可以一站式批發,各種蔬菜應有盡有,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一位來自巴中市的批發商說。

過去,田頭市場設施簡陋、功能單一,導致蔬菜損耗率高、銷售渠道狹窄、價格波動大,菜農收益難以保障。為破解產地和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流通環節繁瑣等問題,雙廟鎮根據蔬菜種植區域分布與產量規模,按照“一市場一特色”的定位,在園區內及周邊核心種植區規劃建設了3個田頭市場。

“一號市場主打葉菜類交易;二號市場側重茄果類,并建設常溫倉儲區、冷藏區;三號市場則聚焦特色蔬菜與蔬菜加工,設置加工包裝車間與電商交易區。”達川區蔬菜推廣站站長梅國富介紹,市場設置了農產品檢測室,每天對入場蔬菜進行抽檢,同時引入電子結算系分享統,將交易記錄實時上傳至市場管理平臺,方便生產信息統計與追溯。

如今,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對蔬菜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雙廟鎮蔬菜現代農業園區與深農集團合作,依托田頭市場建立原料收購基地,在田頭市場設置加工車間,開展清洗、切割、真空包裝等初加工,制成凈菜、配菜等產品,進入超市、餐飲企業等高端市場。

“目前,加工產品遠銷至上海、廣州等地,不僅消化了本地蔬菜產能,還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每噸蔬菜加工后增值500元以上。”梅國富表示,田頭市場的建設與完善,使雙廟鎮蔬菜流通損耗率從原來的18%降至7%以下,銷售價格提高15%-20%,產品暢銷川渝陜等地。

培育多元主體,激活流通“新動能”

走進位于雙廟鎮二東村的美佳美家庭農場,黃瓜、番茄、辣椒等各色果蔬長勢喜人。農場負責人吳劍峰是一位返鄉投身農業的年輕人,2016年他回到達州發展蔬菜種植,面積從100畝擴大到500多畝。不僅如此還帶動周邊20多名“小業主”發展蔬菜種植。

“我們建了育苗場,進行集約化育苗,春季為合作的農戶提供優質的苗子,等蔬菜成熟后,再幫他們銷售共享空間。”吳劍峰介紹,合作社與學校、超市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每天根據訂單量進行生產,既能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又能避免盲目種植帶來的市場風險。

為進一步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培育多元流通體系,雙廟鎮推行“合作社+田頭市場+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菜農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組織采購種子、化肥、農藥,并對接田頭市場與外部銷售渠道,不僅提升了蔬菜的品質,也增強了菜農在市場中的話語權。

不僅如此,雙廟鎮還大力培育蔬菜經紀人這一流通主體。“我們成立了農產品經紀人培訓中心,定期開展農產品營銷、電商運營、合同簽訂等培訓,并建立經紀人考核激勵機制,對業績突出的經紀人給予獎勵與政策扶持,進一步激發經紀人的積極性。”雙廟鎮黨委書記黃河介紹。

目前,雙廟鎮活躍著100余名經紀人,憑借豐富的市場資源,將蔬菜銷往成都、重慶等大城市。“通過建立穩定的客戶群體,我們每年銷售蔬菜200余噸,還帶動了周邊4個村600余戶菜農增收。”達1對1教學州市天志專業合作社經紀人李建平說。

如何進一步拓展蔬菜銷售渠道,實現蔬菜產業多元化發展?雙廟鎮以田頭市場為樞紐,開發“采摘+觀光+餐飲”鄉村旅游線路——在田頭市場周邊設置農產品展銷區,展示銷售雙廟鎮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并舉辦“雙廟蔬菜采摘節”“田園美食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從而帶動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發展。

批發市場升級,暢通供需“主動脈”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關鍵“樞紐”。然而,傳統批發市場卻面臨設施陳舊、流通不暢、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制約著農產品的高效流通。為進一步促進蔬菜銷售,達州以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為突破口,推進批發市場升級改造。

一大早,趙固鎮興隆村種植戶孟玉梅便將剛采摘的新鮮辣椒運到了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以前只能在農貿市場零售,蔬菜經常銷不出去,現在有了攤位,還和超市、電商平臺合作,銷售再也不愁了!”如今,孟玉梅不僅銷售自家基地的蔬菜,還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周邊菜農的蔬菜,拓寬了大家的銷路。

為了讓蔬菜賣得好、價格優,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深化“市場+合作社+農戶”直供模式。時租會議“我們與達州80多個農業合作社緊密合作,簽訂長期保價收購協議。收購時,為合作社農產品開辟專門通道,優先收購、快速結算,減少中間環節損耗與壓價。”好一新集團副總經理、復興批發市場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德政介紹,通過直供模式,農戶的農產品銷售價格能提高15%-20%。

蔬菜易腐不易保存,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是延長其銷售周期的最重要一環。為此,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打造了總容量達4萬多噸的智能化冷藏保鮮庫。“冷庫可根據不同農產品的儲存需求,精準調節溫度與濕度,最大限度延長鮮活農產品保鮮期。”任德政介紹,目前,市場冷庫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電商的發展打破了傳統銷售模式的時空限制,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半徑。達州市巴山食薈農副產品有限公司便是今年入駐市場的電商企業之一。公司負責人魏方鴻介紹:“我們借助市場集中采購與集中配送的優勢,在小程序上銷售蔬菜、水果、糧油、副食等各類農產品,還有萬元的黑雞湯、開江的麻鴨等達州特色農產品。消費者從網上下單后,線下就能迅速配送,配送范圍覆蓋了達州城區和各鄉鎮。”

在好一新復興批發市場的大數據信息中心的大屏上,實時顯示著農產品品類、交易價格、交易量、來源地、流向等數據。“我們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繪制農產品流通熱力圖,能夠精準掌握市場供需動態與價格走勢。”任德政介紹,這些數據就像市場的“晴雨表”,能夠九宮格為農戶、合作社、采購商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實現生產、流通、消費的精準對接。

此外,好一新復興批見證發市場還定期舉辦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訂貨會、產銷對接會、年貨直賣節等活動,設置農產品品鑒區、農業科技展示區、電商直播區,全方位展示達州市特色農產品,吸引來自重慶、陜西、湖北等周邊省市的采購商、經銷商前來采購,進一步提高了達州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