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類“切身”感受到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給生產生活帶來的極大影響。今年6月不僅成為有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6月,而且是2012年以來連續第13個最熱的6月,今年7月的全球平均氣溫雖不如去年7月高,但全球在7月22日和23日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兩天。
在全球的“炙烤”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受到的綜合影響尤為強烈。印度不僅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7月,而且從今年4月開始連續遭受40多攝氏度高溫的襲擊,4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持續了一個多月,甚至一度達到52.9攝氏度。巴基斯坦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超過40攝氏度,南部的信德省曾達到52攝氏度,逼近歷史極值。孟加拉國等區域國家也都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令人擔憂的是,這已經不是南亞國家首次遭受極端氣候影響,2023年同樣如此。有分析認為,如果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可能將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極端高溫將使小麥等作物無法種植,極端降水引發的洪澇災害將使農作物絕收。這對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南亞各國來說,不啻毀滅性打擊。同時,高溫帶來的電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也將給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的國家帶來更大挑戰。
固有氣候模式被打破
“熱到蚊子都沒有了!”談及印度今年的高溫天氣,一位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描述。
美聯社7月的報道稱,印度今年經歷了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熱浪,部分地區的高溫持續了數月,導致數百人生病或死亡。有公共衛生專家認為,與高溫有關的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達到數千人,但許多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未被計入官方數據,這也意味著高溫災害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德新社也在同月報道稱,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連續遭受嚴重熱浪侵襲,當地醫院人滿為患。自今年6月新一輪熱浪開始以來,當地已有50多人因中暑死亡。
通常情況下,南亞次大陸的高溫天氣往往出現在每年的五六月,但自2022年以來連續三年出現的熱浪實屬罕見——該區域高溫時長的前移和后延超過以往,最高氣溫也超過歷史紀錄。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的氣候科學家克里希納表示,連續三年出現熱浪是異常的,但符合他對氣候變化的預期,熱浪在印度開始得越來越早,影響范圍越來越大。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文霞對記者分析說,印度地處熱帶,氣候平均態的溫度本就高于我國所處的中緯度地區,但出現這種強度的極端高溫,就必須要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基于諸多極端高溫的歸因研究,目前氣候學界的共識是人為氣候增暖增強了極端高溫的強度、增加了極端高溫的發生概率。同時,氣候系統內部變率也是造成此次高溫的因素。2023年冬季厄爾尼諾形成,熱帶太平洋中東部海表溫度偏高,進而導致東向西的太平洋沃克環流減弱,最終造成海洋大陸和印度洋區域的大氣下沉異常,助推今年4至6月印度洋東北部地區出現極端高溫。她表示,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平均溫度升高,高溫天氣也趨于頻繁,極端高溫事件增多增強或已成為常態。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氣候變化讓印度目前出現極端氣溫的可能性比沒有氣候變化時高出45倍。目前,印度在春末遭受極端熱浪襲擊的概率約為10%,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持續下去,出現極端熱浪的概率將達到50%左右。
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不斷顯現,氣溫升高讓大氣變得更濕潤,固有的氣候模式被打破,整體水循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區域內水資源的不平衡,嚴重的水旱災害越私密空間來越頻繁。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與洪水相關的災害與前20年相比增加了134%。
有研究顯示,印度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九宮格邦中部等歷來干旱的地區在2012至2022年的西南季風降雨量比此前的30年(1982—2011年)增加了10%至30%。農業和水資源管理等關鍵部門均受到影響。相比之下,印度約11%的地區的西南季風降雨量減少了10%以上,它們大多位于對農業具有重要意義的印度東北部等地區,其中一些地區的農業活動嚴重依賴長久以來的氣候模式。
張文霞也認為,南亞季風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比較強的區域。她在2018年發表在《自然-通訊》的關于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的文章中提到,相較于其他季風區,如非洲、美洲季風區等,南亞季風區的極端降水對全球增溫的反應較強,因此該地區未來面臨很大的極端降水風險。
印媒8月29日報道稱,印度古吉拉特邦持續近一周的強降雨引發洪水等災害,截至29日早晨已造成35人死教學亡,至少1.8萬名居民被疏散。巴基斯坦國家災害管理局8月19日發布報告稱,今年7月1日以來,季風暴雨引發的災害已在該國造成至少215人死亡、405人受傷,巴全國至少有2500間房屋、31座橋梁和總計44公里的道路在災害中遭會議室出租毀。
氣候變化引發連鎖反應
高溫天氣給城市供電、供水造成巨大壓力。今年6月氣溫高企時,印度采取了在夜間睡眠時段停電的措施,但夜間35度左右的氣溫同樣讓人難以入眠。即便如此,印度在5月30日還是創下了250吉瓦的最高用電紀錄。2022年5月氣溫高峰時,印度的鐵路部門還曾停運過客運列車,轉而優先運輸煤炭以保證平穩度過用電高峰。同時考慮到印度還有3.04億人根本沒能用上電,如此高溫對他們的健康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高溫還造成用水緊張。印度中央水利委員會日前表示,印度150座主要水庫儲水量僅相當于設計儲水量的24%,為5年來最低。為節約用水,德里水務部長辛格宣布打擊浪費和濫用水資源的行為,“用水管洗車”“水箱溢水”和“將生活用水用于建筑或商業”等行為都將被處以罰款。
氣候模式的異常變化也直接威脅到區域糧食安全,氣溫升高會降低旱稻產量,增加小麥病害分享發生率。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孟加拉國和毗鄰的印度、緬甸部分地區將無法種植小麥。由于氣溫的上升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水稻正常生長受到干擾,出現水稻變黃、秧苗衰弱、作物生長期延長等現象。由于氣候變化,昆蟲和各種植物病害的侵襲不斷增加。氣溫升高還會影響魚類和蝦類養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已導致水稻、小麥等主要作物的營養質量下降。為應對氣候變舞蹈教室化,主要糧食生產國需要將農私密空間業生產遷移至更高海拔地區,或轉向新的農業體系。受氣候變化嚴重影響并亟須進行實質性適應轉型的國家就包括印度、緬甸和菲律賓等國。報告指出,到2030年,印度北部兩個邦的玉米生產適宜性預計將下降70%。
在孟加拉國,由于氣候變化,預計到2030年年平均降雨量將增加10%~15%,到2075年將增加27%。在蘇納時租會議姆甘杰、錫萊特等地區,每年數千畝成熟的水稻在收獲之前都會受到山洪的影響,給農民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
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超越國界的。如果全人類不能精誠合作,早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努力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那么人類社會將在氣候變化的打擊下被深刻改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快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